时间:2019-10-09 00:00:00 来源:搜狐
生活实例
许程(化名)是一名销售代表,活泼开朗,吃起苦来不比一般男孩子差,但在工作中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经常性办事拖沓。
有一次周末,赵静清出去逛街忘带了手机,下午回来一看手机有一个客户的未接座机来电,但是又想不起确切是谁,当她打了过去没人接时就把这事放在了一边。第二天上班时她查了一下是哪个客户,便打他手机发现已关机,这才把此事汇报给领导。领导要她亲自去客户那看看。她跟领导说自己跟客户关系较好,客户讲了上半年不会买货要到下半年,所以不会有什么重要问题,等下先给客户打一个电话再说。结果客户一上午都在关机。领导叫她马上去客户那看看。结果她又在那摸索了半天到傍晚才出门,后来因为路上堵车,晚上才见到客户。才得知客户急需的几批货物已在昨晚就跟别人订好了。这纯粹是因为静清办事拖沓才导致的跑单!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堆成小山的脏衣服总想等等再洗;和朋友约会时,总喜欢上演姗姗来迟的一幕;领导布置的任务,到了最后时刻才通宵达旦地完成……也许你会自欺欺人地自认无辜,甚至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但我不得不残忍的告诉你们,你们可能患上了拖沓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别以为拖拖拉拉是小事。美国知名商业资讯专家菲尔·奥利佛一直很关注拖沓症在职场上的“杀伤力”:拖沓症耽误了无数的生意,谋杀了太多人的生命!
行动 “迟缓”,只是心理作祟
踏入职场后,不少人都会逐渐沦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计划好的事情一拖再拖,领导安排的任务不到最后一刻不着手准备,每天都疲于应对各种紧急事情……事实上,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会出现拖延行为——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别统计出了这样的数据。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沓症。
心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给了那些爱拖沓的人一个专有名词——“慢性拖拉症患者”。在心理学家看来拖沓其实是一个“心”病。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生了病?
追求完美 他们总是觉得当下的这个决定或处理方法不够漂亮,不能让自己满意。他们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到了最后关头,灵感一定会出现。这点在艺术、广告等需要创作灵感的行业从业者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喜欢压力 坚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的拖沓者都喜欢将事情一拖再拖,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准备。他们认为重压之下的工作表现将更为出色。
害怕失败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宁愿被别人认为是没有用尽全力,却不愿被人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他们接受不了自己“无能”的现实,担心别人识破他们的愚蠢。以为用时间不足,没有花费太多心思的借口就能遮住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以为这样还能为自己挽回点尊严。
不分轻重 做事拖沓的人喜欢先挑比较轻松,或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把那些重要的事情留到了最后。对于事情轻重缓急的概念比较模糊。
情绪沮丧 沮丧的情绪可以导致人们做事拖沓;高涨的情绪可以使人做事更有效率。对于沮丧的人来说,做任何事都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所有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自然就会一拖再拖,不愿及时完成。
抵触情绪 有些人因为对某件工作不感兴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领导,就对他所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进行无言的反抗。
告别拖沓,明日不复明日
遇到紧急事情,毫无做事动力,表面若无其事,但内心却如坐针毡的你是否想要改变现状?因为拖沓一次又一次耽误工作的你,是否还想重蹈覆辙?面对拖沓,我们是否要举起反抗的旗帜?
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对于职场人来说,拖沓症的后果大家深有体会,它不仅容易耽搁工作,使自己陷入被动,而且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会使自己失去在领导和群众眼中应有的位置。因此及时摆脱拖沓症刻不容缓。
调整认知 “我必须要做到最好”、“我一定要赢得别人的赞赏”、“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表扬,我就太失败了”,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想法。有些人因此获得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而有的人却将此当作拖沓的借口,认为当前做的决定或者事情不够完美,等等就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摆脱那些非理性的想法,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当前的工作。
提高时间管理策略 心理专家发现,时间越宽限,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这时候有个合理的时间管理策略就显得相当重要。心理专家建议,根据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可以将要处理的事情进行一下分类,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是需要首先处理的,然后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接下来是不重要紧急的事,最后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明确目标 目标越具体,方向越明确,工作越容易执行。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小步子”原则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一次只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将目标任务细分,使其可量化,并划去那些你永远不可能完成或者不着边际的大计划。
压力之下未必有勇夫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看来,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导致拖拉。现代社会,人们的安全感普遍比较低,导致明明有事做的人因为害怕没事做,从而揽下很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要知道压力之下未必有勇夫,过大的压力却有可能压垮一个勇夫。
同事之间互相监督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性格的人很容易走在一起。其实,拖拉可以互相影响,不拖拉也是可以的。所以要摆脱拖沓症可以找些朋友一起来克服,同事间互相监督,共同努力远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从今天开始拒绝拖沓症,享受走在时间前头的快乐。今天的事情当机立断,明天才会有新的期待与机遇。当你练就成一身“凌波微步”,美好的未来将指日可待。
相关链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拖沓症
针对拖沓症,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克拉里·雷恩总结出以下几点: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拖延得越久;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却迟迟不想动手;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重要的工作;本来在着手一项工作,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就抛下手中工作去干另一件……
人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还算正常。可如果经常发生,经常找借口,而内心又确实不愿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特邀撰稿/徐成梅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