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精神类疾病,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

时间:2021-03-15 00:00:00 来源:搜狐

导读:精神类疾病的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季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每逢秋冬或冬春交替季节,这类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就会显著增高。目前正处于季节变换之时,不仅躯体疾病进入

精神类疾病的复发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季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每逢秋冬或冬春交替季节,这类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就会显著增高。

目前正处于季节变换之时,不仅躯体疾病进入了高发期,精神类疾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爆发期。

患者小赵,7年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他的精神症状有所缓解。但在第二年季节交替之时,小赵的精神症状又出现反复,表现出幻听、坐立不安、夜间睡眠差、脾气暴躁等症状。于是家属再次将其送至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自此以后,每到秋冬或者冬春季节交替之时,他的精神症状就会出现加重的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残行为……

在其家人万般无奈之际,经朋友推荐,他们带着患者来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科室主任吴景文博士为小赵进行了详细的精神症状评估和体格检查,在其监护人同意后为小赵进行了微创手术。在术后第7天,小赵康复出院了。此时的他,身体已完全康复。其家人认为,他最大的变化是语言清晰流利、思维正常;原有的幻听、被害妄想、敌视亲人、脾气暴躁等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了;亲情感也回归正常,会关心父母,主动嘘寒问暖,对打骂家人的行为充满自责;术后喜欢听音乐、看书,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未再出现悲观厌世和自残的念头。

精神类疾病高发,为什么与季节有关?

研究表明,气温、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会引起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出现紊乱,从而诱发多种精神症状,甚至导致病情恶化。例如双相情感障碍经常好发于秋冬交替之际,患者时而情绪高亢、好动聒噪、乱花钱、易怒,有攻击倾向等;时而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有罪恶感,甚至不吃不喝或企图自杀。精神分裂症病人则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或思考混乱,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行为。

在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吴景文主任提醒广大患者家属,在秋冬或冬春交替之际,大家一定要多关心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及症状变化,督促其规律服药、按时就医,以避免精神疾病复发。若病情复发,应及时送至医院接受治疗。如果就医及时,多数患者会获得较好疗效。而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如果其精神症状总是反复发作,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其症状十分顽固、严重,已危害自身及社会安全,家属就应该采纳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如何破解“服药副作用严重”之窘境?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反复发作或病程迁延的精神类疾病,就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一旦停止服药,不但其病情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都会比上次情况严重,这使其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药物治疗精神类疾病属于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大部分患者服药后抑制了精神症状,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例如,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了食欲旺盛、体重增加、肝肾脏器功能异常等情况;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静坐不能、手臂颤抖和颈背部僵硬等;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内分泌功能异常,如女性停经、闭经、泌乳,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化特征明显等。药物治疗也让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改变,如兴趣爱好消失、缺乏亲情感、无意志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嗜睡、便秘、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病人一旦出现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一般都会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来拮抗其副作用。而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会出现急性精神错乱,如谵妄症状。这种药物所引起的叠加精神症状让患者家属对药物疗效出现了质疑,甚至丧失了治疗信心。

患者的精神病史越长,其“服药效果越差且药物副作用越大”,但“停药病情又复发”,这种药物治疗的两难窘境,让监护人或家属不知所措,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临床大量实践证实,精神外科的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是一种补救措施。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提供了影像学的诊断依据。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结构、功能、神经递质代谢等与正常人群有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功能有对应关系,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患者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症状。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物质基础。功能神经科专家借助机器人立体定向技术,将调控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上特定的神经核团靶点,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DBS调控),这些措施可以调控神经递质代谢、抑制异常的神经信号传导,从而彻底去除或控制精神症状。一旦这些精神症状获得去除或者控制,患者就获得了临床治愈;其服药量也会随之减少,这也间接降低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专家在此提醒,精神类疾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不能急于求成。对于长期用药疗效较差或者拒绝服药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已成为必要的后续治疗手段。参与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应进行严格的临床评估和筛查,这对获得稳定疗效十分必要。

专家简介:

吴景文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近30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基金、863、973课题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6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专著4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军区后勤部优秀党员,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本文作者/张欣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炫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